
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作为该校 “三航”(航空、航天、航海)特色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我国海洋技术工程领域 “双一流” 重点建设学院。学院以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为核心使命,长期深耕水下航行器、水下机器人、水声工程、电子信息处理及通信控制技术等关键领域,在科研创新与高端人才培养方面成果卓著。
为进一步夯实海上移动通信领域的理论基础,提升学生对海洋通信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推动相关领域高科技知识的转化与实践,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联合国内资深微波通信技术团队 —— 腾远智拓,共同开展此次海上通信设备数据联测实验。此次实验不仅是校企协同育人、科研合作的重要实践,更为后续海洋通信领域的课题研究与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推进,提供关键数据支撑与可靠通信保障。
为确保实验覆盖多场景、数据采集精准,本次实验设置多个实验站位,配备专业设备与人员,形成 “岸基 + 船舶 + 浮标” 的立体实验体系,具体配置如下:
实验站位  | 核心设备  | 设备功能说明  | 
岸 1(东海岛)  | 信道监测系统 1  | 实时监测海上通信信道状态,采集信号强度、干扰情况等基础数据  | 
岸 2(吉兆湾)  | 信道监测系统 2、频谱仪  | 双重监测信道参数,频谱仪可精准分析不同频段信号特征,辅助数据对比  | 
海上浮标  | 浮标系统 2 套、光纤回收工具  | 浮标系统用于搭建海上临时通信节点,光纤回收工具保障数据传输链路的稳定回收  | 
1 号布标船  | 腾远通信系统 11(2.2 版本)、信道监测系统 3  | 负责布放浮标,腾远通信系统作为核心传输设备,搭配信道监测系统采集传输数据  | 
2 号声源船  | UW350 声源、稳定平台通信系统  | UW350 声源模拟海上复杂信号环境,稳定平台通信系统保障船只移动中的通信稳定性  | 
3 号通信船  | 腾远通信系统 12(2.2 版本)、信道监测系统 4  | 承担主要通信测试任务,腾远通信系统与岸基、其他船只建立链路,信道监测系统同步采集数据  | 
参与单位  | 人员名单  | 主要职责  | 
西北工业大学  | 史阳、王淑文、田天、张莹(青岛 2 人)  | 负责岸 1(东海岛)信道监测系统操作、数据记录与初步分析  | 
西北工业大学  | 王宁、张皓、周星月、郭玥(青岛 2 人)  | 操作岸 2(吉兆湾)信道监测系统与频谱仪,重点分析不同频段信号特征  | 
西北工业大学  | 陶鹏、张艳峰、段老师、巩广宇、刘天贺、苏本学  | 负责浮标系统部署、光纤回收工具操作,保障浮标节点的正常运行与数据回收  | 
西北工业大学  | 杨秋龙、朱云超、郝望、伍飞云  | 操作 2 号声源船 UW350 声源,模拟复杂信号环境,配合通信系统完成抗干扰测试  | 
西北工业大学  | 李辉、刘琦、徐哲臻、杨帆、郭鸿博、赵帅  | 调试 2 号声源船稳定平台通信系统,确保船只移动中通信链路稳定  | 
腾远智拓  | 1 号布标船 2 人、3 号通信船 2 人  | 负责腾远通信系统 11、12 的部署与调试,提供技术支持,保障核心设备稳定运行  | 
本次实验人员由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师生与腾远智拓技术团队组成,双方分工明确、协同配合,具体分工如下:
本次实验核心目标是在移动状态下,基于不同两点距离与设备架设高度,对多频段通信设备在相同场景下的通信性能进行测试,获取全面、可比的实验数据,为后续技术优化提供依据。
本次实验选取 5 类核心设备,覆盖不同频段,全面验证海上通信设备的适应性与传输性能:
8G 频段通信设备:测试高频段在海上远距离传输中的信号稳定性与带宽表现;
5.8G 频段通信设备:主流工业频段设备,验证其在复杂海上环境中的抗干扰能力;
1.4G 频段通信设备:低频段设备,重点测试其信号穿透力与远距离覆盖能力;
600M 频段通信设备:超低频段设备,探索其在恶劣海况下的通信可靠性;
自动稳定平台通信系统:适配船舶移动场景,测试设备在晃动状态下的通信稳定性。

核心实验参数:实验通信距离约为50 公里,重点测试移动状态下(船只航行、浮标漂移)设备的传输延迟、信号衰减、带宽波动等关键指标。
实验场地规划:
岸基测试点:分别位于东海岛(岸 1)与吉兆湾(岸 2),两点间通过海上船只与浮标形成通信链路;
船舶航线:船只从预设出发点启航,途经指定测试区域,最终停靠于船停靠点,全程保持与岸基、浮标的通信连接;
地理坐标:实验区域覆盖吴川市附近海域,涉及沈海高速、G228 国道沿线岸基,东海岛与吉兆湾测试点直线距离约 54.6 公里,为 50 公里通信测试提供充足空间。

为确保不同频段设备的测试数据具备可比性,本次实验采用相同系统架构,仅更换不同频段通信设备,具体拓扑结构如下(文字描述替代拓扑图):
岸基端(东海岛、吉兆湾):
部署交换机与路由器,搭建岸基通信核心网络;
连接信道监测系统与频谱仪,实时采集岸基端接收的信号数据;
通过腾远通信设备(不同频段)与海上船舶、浮标建立无线通信链路。
海上移动端(船舶、浮标):
各船只(1 号布标船、2 号声源船、3 号通信船)与浮标系统均配备交换机,连接腾远通信系统与信道监测设备;
3 号通信船作为核心移动节点,与岸基(东海岛、吉兆湾)、其他船只及浮标建立多向通信链路,模拟实际海上通信场景;
2 号声源船通过 UW350 声源释放干扰信号,测试不同频段设备的抗干扰能力。
数据传输路径:
海上设备(船舶、浮标)通过腾远通信系统将采集的测试数据传输至岸基端;
岸基端通过信道监测系统与频谱仪分析数据,形成 “采集 - 传输 - 分析” 的完整数据链路。
腾远智拓技术团队在接到实验通知后,展现出极强的实战能力与快速响应效率:仅用 1 天时间完成设备调试、人员调配与物资准备;同时从南京、北京办事处临时调派 3 名资深工程师赴现场支援,为实验顺利推进提供有力技术保障。
实验过程中,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师生与腾远智拓团队密切配合,形成 “理论指导 + 技术实践” 的高效协作模式。双方就设备调试、数据采集、问题排查等环节实时沟通,互通有无,最终圆满完成所有测试任务,积累了大量珍贵的海上通信实测数据。
技术验证价值:通过对 8G、5.8G、1.4G、600M 等多频段设备的测试,明确不同频段在海上移动场景下的传输性能差异,为后续海上通信设备的频段选型与技术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人才培养价值:实验为西北工业大学学生提供了 “理论联系实际” 的实践平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海上通信设备的工作原理与应用场景,提升其综合技术应用能力,为海洋通信领域培养实战型人才。
科研支撑价值:实验获取的海量实测数据,为后续海上移动通信领域的课题研究(如抗干扰技术、远距离传输优化)奠定基础,同时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中的通信保障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校企合作价值:此次实验进一步深化了西北工业大学与腾远智拓的科研合作关系,为双方后续在海洋通信技术研发、人才联合培养等方面的长期合作,搭建了稳定桥梁。
本次西北工业大学与腾远智拓的海上专用通信设备数据联测,是校企协同推动海洋通信技术发展的成功实践。通过多站位、多频段、多设备的立体化测试,不仅获取了丰富的实测数据,验证了不同通信设备在海上场景的适应性,更锻炼了科研团队与学生的实践能力。
未来,双方将继续以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需求为导向,深化在海上通信技术领域的合作,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为我国海洋通信技术的突破与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实验场地照片



